
现代快报讯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江苏省共有39项通用项目和1名人选获奖,其中江苏省单位主持完成项目12项,参与完成项目27项,1名人选获得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奖总数继续位居全国前列。39项通用项目中,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8项,科技进步奖28项。现代快报记者梳理发现,江苏多所高校上榜。
关注!江苏多所高校获奖
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团队主持完成的“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国建筑学领域首次产生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建国院士团队
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纷纷上榜。
在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榜上有名。此外,在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常州大学也是榜上有名。
南大4项成果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兼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周志华等人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面向多义性对象的新型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荣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南大周志华教授
此外,南京大学参与完成的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化学化工学院赵劲教授参与的《活细胞化学反应工具的开发与应用》项目和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郑兴武教授参与的《基于高精度脉泽天体测量的银河系旋臂结构研究》项目;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物理学院屠娟教授、数学系杨孝平教授参与的《血管通路数字诊疗关键技术体系建立及其临床应用》项目。
建筑学领域首个!东大牵头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建国院士牵头的《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致力于解决当前全球城镇建筑遗产保护领域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由王建国院士和崔愷院士领衔,首次揭示了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内在机理,建立基于城市-街区-建筑遗产多尺度连续性的城镇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技术体系,突破了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关键技术瓶颈,创建了新旧共生的历史城市与本土建筑设计方法。
此外,东南大学牵头的另一项目《高压智能功率驱动芯片设计及制备的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成果实现了我国高压智能功率驱动芯片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并服务全球的重要转变。据悉,该项目由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孙伟锋牵头。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本次东南大学共有6个项目获奖。除上述2个奖项外,东南大学参与的项目《面向多义性对象的新型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耿新等参与)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预应力结构服役效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土木工程学院周臻等参与)获得技术发明二等奖,《青藏高海拔多年冻土高速公路建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交通学院王声乐等参与)《高性能隔震建筑系列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土木工程学院郭彤等参与)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
唯一高校!南航参与的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