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当有时尚剧开播,前排观众总是 一时间就搬好了小板凳,不管是服装、人物,还是台词、剧情,闭眼随便挑一个,都是上好的吐槽训练场。那么,请宋佳和袁咏仪来担纲双女主,着力打造女性群像的《盛装》,会是例外吗?
1
以《盛装》杂志社的运营为背景,这部剧把时间线定在了2016年,这一年杂志社同时面临内忧外患。一边是亚太区总出版人项庭锋暗中策划卖了品牌套现,以实现财富自由;另一边是新媒体的兴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全面冲击,作为一本业内知名的时装杂志,《盛装》如果不想被公众号打败,就必须改革。在两条线的交织之下,形成了两个阵营,一边是想套现的和想上位的,一边是坚持理想和相信未来的。按照套路,应该是后者的坚持迎来胜利。果然,在看了29集的你死我活之后,结局和看 一集时的猜测一模一样。
讲到这里,大家或许已经感觉到了问题,尽管包装很时尚,内在的《盛装》还是一部职场宫斗剧。陈开怡和项庭锋之争,下到实习生,上到亿万身家的投资者,都卷入其中,站队、卧底、斗争,知道的这是杂志社要换领导,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世界五百强企业要重新洗牌。这大概也是国剧观众的宿命吧,无论我们多么大声疾呼,请给我们一部真正的职场剧吧,编剧都会更大声地告诉你,不,你不想,你只想看宫斗剧。
对职场宫斗感到厌倦当然不是否认职场斗争的客观存在,而是遗憾于我们爱拍想拍能拍的仍旧是斗争,而不是热爱这件事本身。说到热爱,《盛装》也还是有闪光之处的,这些闪光点恰恰都和杂志密切相关,比如对抵达美、捍卫美的理解,比如什么才是真正的名媛、如何优雅地告别过去这样的选题,又比如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对抗等等,如果能聚焦于选题,以专题为线索,哪怕做成单元剧,也会是一种突破。但在剧中,这些闪光点通常都只在会议室的对话里,一旦走出选题会,闪光的火花很快就被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真理掐灭了。
除此之外,《盛装》也还展现了当代女性的独立、理性和勇敢,她们对情感有纠结有迟疑,但不再上演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即使是在锱铢必较的职场上,即使是对手,女性之间也可以惺惺相惜。于是,在这部剧里我们看到了难得一见的女子职场联盟。尽管有观众认为,这种联盟完全就是瞎扯,我们还是要说,提供理想化的浪漫想象本来就是电视剧的KPI之一,不能只允许韩剧做梦,不允许国剧瞎扯。
2
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对于独立女性的浪漫想象应该和工作紧密联系,而不是内斗。在这部剧里,与杂志内容直接相关的剧情有多少火花,无关的剧情就有多无聊,看了20多集的高层内斗,转来转去也不过就是谁买和卖谁,更不要提严凯的富家公子身份和富二代之间莫名其妙的爱情线了,整个儿去掉也不影响剧情。一方面想要展现女性在工作中的专业和理想,另一方面这种专业的内核又不得不裹挟在毫无新意的人事斗争和情感纠葛中。内外分裂,这大概是当下国产电视剧的 大问题。明明有改变,明明很努力,但合起来还是原地踏步。
更典型的例子是《女心理师》,对女主角贺顿超群听力的设定,把心理分析做出案件推理的特效,以及沉浸式剧场的打造,都是对推理类网剧风格的复制,但网剧的内核却又嵌入到传统电视剧的叙事模式和制作体量中,结果就是完全不搭调。对于制作方来说是类型 的探索,对于观众来说则是“夸张”和“做作”,一集劝退。从这个角度来说,《女心理师》的失败显然不在演员的演技,而是电视剧转型中的方向问题,到底想给谁看,又要看什么?
《盛装》的分裂,除了职场剧内核和宫斗剧外壳的分裂,还有女性群像和男性群像的分裂。在这部剧里,义薄云天的都是女人,小肚鸡肠的都是男人。女子职场联盟当然是一种进步,至少我们终于也能想象一个由女性主导的江湖,不再把女性天然地框定于家庭。但这种想象又仅仅是一种符号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剧中两性群像之间的对立,也是当下社会性别裂痕的镜像。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更要呼唤真正的职业剧,只有把女性的卓越写到每一个行业的每一个细节里,才能把女性从符号想象真正还原为“人”。
3
但这些都还不至于劝退, 终让我崩溃的是项庭锋 八次说要去巴黎又没去的那个moment,那一刻我重新领悟了“反派死于话多”的真谛。如果说此前还勉强可以倍速的话,这之后,直接点开结局大概就是 大的尊重了。对于电视剧来说,无聊是比狗血还要致命的缺点,因为这直接影响的不是分高分低,而是看与不看。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