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春天,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频出爆款,在社会上引发热烈反响。讲述东北一户人家几十年生活故事的《人世间》春节档首播时连续包揽热度与收视率等各大排行榜榜首, 近重播仍长时间位居黄金时段收视率前三,形成了一家老小共同追重播的文化景观。以“房”为起点,围绕姑嫂关系的主轴扩写时代生活的《心居》播出后,与剧情相关的话题多次登上热搜,引发观众对家庭关系、生活态度、人生选择等话题的深入探讨。《老闺蜜》则将视野对准电视荧屏上罕见的老年题材,塑造了一组有活力的老年女性群像,获得了业界好评。还有《埃博拉前线》《超越》等引起观众热议的现象级作品,共同构成了现实题材创作播出矩阵。“这些受欢迎的现实题材剧集都有两个共同点,即‘真’和‘暖’。积极的现实主义不仅重新成为创作的潮流,也同时成为收视的倾向。”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洪涛说。
现实题材创作释放出跨越代际的魅力
《2021中国电视剧发展报告》显示,在青年观众 喜欢的十大国产剧中,有《山海情》《扫黑风暴》《流金岁月》《功勋》《小舍得》《理想之城》6部现实题材作品。“盘点这两年的现实题材剧集播出情况,我们发现一个新趋势,即在中老年观众为主的传统主力受众群体之外,热衷于玄幻、穿越、盗墓题材的年青一代也被优质现实题材作品吸引。他们不仅在电视剧播出时加入客厅一族,和家中长辈围坐在一起追看,还用弹幕评论、短视频、表情包等年轻人特有的方式表达喜爱之情,形成一种社交化、关联式的观看模式。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翻译转化,使作品实现二次传播,其所承载的主题思想又获得了更多年轻人的理解认可。”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文卫华分析道。
这些现实题材作品为何能释放出跨越代际的魅力?《心居》直面当代生活中人们广为焦虑的住房问题,在揭示由房子所折射出的不同人的复杂心理和情感纠葛的同时,努力去化解矛盾、疏导情绪、排释纠结,传达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活哲理。《人世间》中,主人公周秉昆经历买房被骗、儿子意外离世、过失 人入狱等命运沉浮,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寻,展现出中国人骨子里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还有《装台》里生活在城中村却积极乐观的装台工人,《山海情》里把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金沙滩”的西海固农民等,这些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心怀热望,人生起落间,向阳而生。网友“jadeyy”说,从作品中看到了对现实真面貌、社会真问题的呈现和分析,跟随人物从遇到困难到解决问题,我们也一路成长,从而体悟出“每一次努力生长都在通往春天”的昂扬信念。
对现实主义进行富有时代感的新诠释
中国电视剧就是从秉持积极现实主义理念创作起家的。从1958年的开山之作《一口菜饼子》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渴望》《外来妹》,现实题材精品成为一代代中国观众心中的温暖记忆。直到近二十年,随着商业思维引入,流量话题逐渐成为衡量作品成功与否的一个指标。杨洪涛直言,这一不良倾向与业界对“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混用有关。须知,“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手法和态度,即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和人们的生存境遇,揭示生活本质和时代特质,从而书写人类丰富饱满的心灵世界。而“现实题材”则是相对于历史题材而言,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界定标准。某些创作者误将现代人的装束、现代环境当成“现实主义”,却眼中无时代,肩上少担当,导致创作虚实失焦、格局狭隘,无形中稀释了中国电视剧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在一段时间里,有的作品自带“美颜滤镜”,粉饰现实,不仅画面精致完美,故事也虚幻失真。场景选择不知何地何时的都市景观,香车豪宅是标准配备,霸道总裁、富二代是惯用人设,帅哥美女谈一场矫情的恋爱是故事主要内容。还有的作品只关注“微观”现实,用显微镜观察家长里短,用放大镜呈现脱离大众的一己悲欢,使观众陷入琐碎庸常带来的焦虑空虚中。也有的作品为了增强戏剧张力,牺牲了故事的真实性、合理性,使原本高阔的精神格局成了空中楼阁。还有的作品以疏离、怀疑的价值立场批判现实,过度地挖掘社会痛点、人性黑暗,却不对负面信息进行正面引导,使观众产生不安全感,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创作者要么缺乏足够的创作勇气,不敢对生活进行有力度、有深度的揭示和思考,要么缺乏足够的艺术功底,无法对复杂社会现实做艺术化的呈现和提炼。避重就轻,将使现实题材创作陷入套路化、轻浅化、偏执化的误区。“近年,随着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再加上观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倒逼生产创作,这一风气得到了扭转。优质现实题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现实主义进行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诠释。”文卫华指出。
为推动社会进步积蓄强大精神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