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延年(王雷饰)
张斌
本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的电视剧《功勋》创作座谈会在京召开。我们摘录几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编者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英雄不是凭空产生,而是从人民中诞生的。作为英模单元剧,电视剧《功勋》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在叙事上形成了英雄与伴侣、英雄与战友、英雄与主管者三组人物关系结构,既以此烘云托月,又以此彰显个人与集体、与时代的紧密关系,从而从更多维度和更深入的层面塑造英雄形象,传播英雄精神。
功勋背后:
牺牲成就英雄
功勋们的伟大业绩当然来自他们自己的卓越贡献,而这贡献却往往意味着其它方面的极大牺牲,首先就是自己 亲密的爱人和家庭。“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就是对这种情况 通俗的表达。《功勋》根据英雄们从事工作的性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家庭关系的叙事向度。一种是主人公从事的是高度机密的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如氢弹、核潜艇、导弹等。工作的保密性质,使得他们无法告诉亲人自己究竟在做什么,甚至长期与亲人处于分离状态。另外一种是主人公从事的工作虽然没有保密性质,但同样面临需要长期投入工作而难以顾及家庭,如扶贫、育种、制药等。这两种情况均会导致矛盾冲突,形成公与私,家与国的撞击与选择。
前者在《无名英雄于敏》中体现得 充分。由于妻子孙玉芹和孩子均不知道于敏在做什么工作,以至于遭到周围人的质疑与嘲弄。妻子孙玉芹怀孕临产也只能独自上医院。妻子承担了家庭的一切,关心于敏的父母,每月按时寄前,抚养儿女平安长大。孙玉芹虽然对丈夫有抱怨有不满,但她心里知道,丈夫是在给国家干大事,便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在部里的新年联欢会上,孙玉芹才能说出“这个国家,不仅靠男人们顶着,也靠咱们顶着”这样的话。当氢弹 成功的消息传来,于敏主动找妻子要酒喝,刮掉胡子展开国旗的时候,孙玉芹完全明白了丈夫为这个国家所做的一切,也明白为什么丈夫那么喜欢诸葛亮的《后出师表》——那是他为国奉献的心迹和动力:“国家存亡的事,必须干”。
后者则以《默默无闻张富清》 典型。张富清在战争年代有过显赫战功,但他却一辈子隐藏功劳,只因为他有一个朴素的信念:战友们都牺牲了,我要帮他们完成愿望。不过这信念在家人看来却不近人情。退伍转业本来可以留在大城市或回老家,但张富清却选择了到 穷的偏远地区当副区长,常年在 贫穷的地方驻村帮助老百姓脱贫。他视老百姓为亲人,把妻子舍不得吃辛苦攒下的粮食送给烈属大娘;他身先士卒,带领老百姓修成水电站,但大女儿建珍却因脑膜炎救治不及时留下了终身后遗症;在机构改革的时候,他动员在供销社工作的妻子主动下岗,妻子晕倒住院却无前交医药费;他不许儿子建国毕业找工作时搞特殊,只能去林场种树;母亲去世时因在修路的紧要关头也无法回家。张富清真正做到了一心为公,爱民如子,舍小家顾大家,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而他的妻子和孩子却实实在在为此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我们从孙家栋与魏素萍、袁隆平与邓哲、屠呦呦与李廷钊、黄旭华与李世英等夫妻身上均可以发现类似的叙事结构。这种普遍性的人物关系,反映的是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英雄背后的家人和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才是他们取得常人难以企及功勋的 牢固基础。同时,电视剧也通过英雄和家人、家庭关系的展现从情感维度累积了观众对主人公看似难以理解的选择的认同,增强了电视剧的感染力和人物的可信度,塑造了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英雄形象。
功勋之内:
合作铸就英雄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