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来,人工智能似乎总在被误解。一些科幻场景中,AI被塑造成代替人类的机器大脑,而当下被技术和舆论广泛关注的人工智能,实则是致力于在各行各业通过输出行业理解来简化需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与从业门槛的产品与服务。
设计行业也遭受着同样的误解。随着电商与短视频的兴起,流量呈现多平台化趋势,用户对于品牌属性的需求不断升级,在消费、零售、电商、娱乐社交等行业,设计的重要性和转化作用日益凸显,已经与品牌私域获客等新型数字化手段产生了强关联。但与此同时,很多企业与消费者对于设计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商业艺术、感性美学等层面上,忽视了设计本身在很多场景可以被快速规模化、标准化的实用价值与市场属性。
疫情催化了大众对于“高效设计”的认知水平。一方面,以AI为驱动的智能设计行业正在快速增长,海外市场已出现以模版起家的Canva等市值在150亿美元规模的独角兽,全球月活达到5000万,并已在今年年初通过收购Kaledo.ai等初创AI公司布局智能版图。国内市场,2020年智能设计的行业热度已达历年 高。
另一方面,传统设计领域在企业成本与流程管控方面暴露出了严重的缺陷,即与商品生产供应链、渠道投放流程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隔阂。SKU的井喷式增长和消费者对于差异化产品和个性化营销的需求,使得设计行业向C2M的商业模式进化成为了必然趋势。
根据国内领先的智能设计厂商「水母智能」CEO苗奘从业十几年的经验,在电商版图的不断扩张下,商品的生命周期正在急剧缩短,已经从3年左右锐减为18个月,部分网红产品的生命周期甚至可以按周计算,且在产品功能上同质化严重,品牌复购仍需要通过营销手段刺激消费来实现。调查显示,产品新包装对于刺激消费的ROI是广告投放的50倍。
「水母智能」上线于2020年,孵化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是一家以AI设计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性技术公司,致力于打造通过AI算法覆盖企业设计场景及需求的可商用智能设计交付平台,目前在国内取得了行业领先的用户使用频次及付费规模,并且已在阿里云、钉钉、支付宝、淘宝、飞书、美团、京东云等多平台布局智能设计SaaS产品,从Logo、包装、产品等具体设计场景出发,为小微企业提供高性价比的普惠设计解决方案。
小微企业的设计困境
在中国,设计产业一直在被市场需求倒逼着成长。即使是在人人拥有自媒体内容生产能力的今天,真正能够做原创交付的设计师资源仍然极其匮乏和分散,且作为一项强沟通的创新服务,人工设计的成本与工时关联,企业很难通过效果付费。随着设计需求的碎片化与高频,国内8000万小微企业对于低成本且快速高效设计的需求,似乎成为了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真空地带。
从定价策略来看,「水母智能」支持用户在完成方案筛选后直接下单,针对差异化需求提供人机协作,为小微商家实现大规模并发式交付。以Logo智能设计为例,单个Logo设计被控制在几十元到几百元的价格区间,远低于人工原创设计的服务价格,同时也大幅压缩了沟通与生产规范化的成本。
输入『乐之橙』,10秒即可交付海量LOGO设计方案
创意可以被AI“标准化”吗?
自Photoshop等软件诞生以来,设计行业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数字化历程,遥遥领先于大多数行业。但传统设计对于品牌需求的狭隘定义和近来下沉市场的需求爆发,使得设计智能化的想象空间直到近几年才浮出水面。
事实上,在大量设计生产的过程中,输出创意的设计师和执行创意的美工之间的界限,对于企业客户来说很难进行区分。设计工作中大量的模版化套用与高达64%的重复性工作,一边以低效低水准的方式霸占着创意的价值红利,一边也在影响着设计师的职业生态和品牌的利润空间。除此之外,来源不透明、无法有效追踪版权的方案交付流程也大幅加重了企业的侵权与经营风险。
而在智能设计面前,这一问题可以被算法和越来越广泛的API服务、数据源合作生态等充分解决。目前,以「水母智能」为代表的智能设计可以为品牌提供三个层面的价值:
1.设计方案先呈现后付款,具有确定性。「水母智能」帮助用户将设计拆分到 底层的“形、色、意、材、表”,并且通过所见即所得、即时生成可供筛选的海量设计方案等方式,加强与品牌方的互动,通过算法将抽象的需求具象化,降低交付双方的沟通成本与理解门槛。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