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建新
“好的演员就是让人一秒入戏,看着这胆小怯弱的周秉昆,谁能想到雷佳音还演过勇猛的张小敬呢?”
“咱们就是说能不能出个无旁白版?真的很出戏……”
“节奏缓慢,慢镜头和卡大头也太多了吧……我理解导演估计琢磨了镜头语言,农家院拍得像舞台剧布景搭出来的,清晰直给但是悬浮,年代剧还是好好琢磨剧情和对白吧。”
多少有些出乎意料,梁晓声小说《人世间》(获得 十届茅盾文学奖)改编的电视剧上线后,竟然这么“火”,豆瓣评分已达8.1。考虑到它专注于讲述小人物故事,远离当下的焦点话题,且落脚于“做个好人”式的“平民立场”,难称“深刻”,能有如此成绩,殊属不易。
这是写实主义的胜利,还是理想主义的胜利?它证明了“写崇高”“写平民英雄”依然有市场,还是证明了世俗道德的生命力?
我更倾向于认为:影视剧就是影视剧,其功能之一是精神按摩。受欢迎,说明它满足了观众的需求。毕竟,需求是多元的,且不断改变。在今天,分析需求把握需求也是创作者的基本功。
它写的又是一个“面”
《人世间》的故事不复杂,它讲述了东北某省会城市一家人的悲欢离合。
在那座名为“吉春”的老工业城市中,有所谓“光字片”,本是工人临时宿舍,逐渐发展为社区,因缺乏规划而破败不堪,加上居住者社会地位低,形成了“好女不嫁光字片”的“口碑”。老工人周志刚一家便住在这里。
上世纪70年代,周志刚支援“大三线”建设,去了西南。根据当时政策,每家只能有一个孩子留在城市。周家大儿子周秉义(辛柏青饰)下乡,女儿周蓉(宋佳饰)本应留下,但她出于浪漫的理想,追随被打成“右派”的诗人冯化城(成泰燊饰)去了贵州乡下,周家小儿子周秉昆(雷佳音饰)则在城里与母亲相依为命。
三个孩子,三种命运。《人世间》的故事一直讲到本世纪,通过上山下乡、知青返城、改革开放、国企改制等重大社会变动,呈现出个体在命运播弄中的艰难与成长。
从框架看,《人世间》属于典型的写实主义,这曾是备受推崇的美学标准。需要注意的是,东西方的写实主义有非常大的不同。
在国外,写实主义一般聚焦于个体,深入刻画主角的精神成长,以反衬时代波澜,涉及人物不过寥寥数人。在国内,写实主义则往往是“群像”,通过展现一个“面”,来呈现个体的取予和浮沉。
很难说两种写法哪个更好,前者可能更深,后者可能更广。
写“面”,与东方传统美学观念有关。中国作者对人的定义是“关系中的人”,不太关注心理描写,勉强写来,也多是理性的部分,但人的心理活动大多是非理性的,所以中国作家写心理,常让读者感到不真实。可若是将人物置于具体环境中,写微妙变化,比如通过动作、语言、表情等来表现内心活动,往往妙趣横生、体贴入微。
《人世间》也不例外。
每个角色都带着对立面上场
《人世间》是通过“对比”来写人的。
大儿子周秉义和小儿子周秉昆便构成了一对矛盾:前者充满责任感,处处想着自己身为大哥的义务;后者则少年轻狂、吊儿郎当,先当锯木工人,因不安心工作离职,他处处等大哥铺路,去酱油厂后才找到了人生方向。
周蓉的两任丈夫也构成了一对矛盾:前夫冯化城是诗人,充满浪漫精神,能共患难,却不能同安乐,回城后迅速腐化,周蓉被迫去了法国,一待就是十多年,才发现当年被自己拒绝的蔡晓光更可靠。蔡晓光是高干子弟,他的身份无法与周蓉青春时的浪漫精神兼容,一番挫折后,真爱终于超越了一切。
冯化城与周秉义对爱情的态度也构成了一对矛盾:周秉义的女友郝冬梅也出身于高干家庭,插队时,父亲被打倒,成了“走资派”,周秉义宁可放弃入伍机会(当时人人向往),也不愿背叛情感;冯化成则相反,回城后,担心江郎才尽,放弃写作去混社会,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