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星大侦探》系列综艺带火了剧本
欧阳月姣
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娱乐消费形式,剧本 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暂时抽离日常的社会身份,扮演一个被剧本分配的角色并体验一种他者的人生。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剧本 门店数已经超过30000家,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238.9亿元。可以说,正是玩家们持续高涨的热情将剧本 推向了资本的风口和潮流的浪尖,而他们的年龄70%都在30岁以下。
但与此同时,以内容生产为主的剧本 也在野蛮生产中乱象频现。上海日前公布《上海市密室剧本 内容备案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成为全国首个将剧本 纳入备案管理的城市。在此背景下,我们亟需追问:剧本 何以成为流行的文化现象?
桌面角色扮演游戏的戏剧化改造
这种令人着迷的社交游戏 早被称为“谋 之谜”,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它虚拟出一场谋 故事,由玩家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参与演绎和推理案件过程,找出凶手。中国玩家 早接触的谋 之谜剧本也是由英国人创作并于2013年传入国内的《死穿白》(Death Wears White),“剧本 ”之名便是由国内一部分模仿《死穿白》的创作者,借用了当时更为流行的桌面角色扮演游戏三国 和狼人 的命名方式而确定下来的。
在中国玩家的改造下,剧本 逐渐发展为桌游体系的一种较高级形态,它保留了谋 之谜的推理雏形、吸收了三国 和狼人 的智力对抗元素、更借鉴了跑团游戏的即时互动感。不过,不同于三国 和狼人 只提供游戏规则,也不同于跑团模组只提供世界观架构和模块化的主线剧情、其余多靠DM(特指剧本 主持人)和玩家脑补,剧本 的乐趣主要源于细节极为丰富的剧本——仅在游戏的 一幕,玩家就经常需要阅读几千字乃至上万字的剧情,以确定自己的处境和人设。而完整剧本的体量,有些已长达7至8小时,甚至两天一夜的游戏时长。它的故事类型也从 初模仿谋 之谜的硬核推理逐渐扩展,演化出变革本(不合现实物理法则的罪案推理)、情感本(重在体验人物的爱恨情仇)、阵营本(拉帮结派不择手段以求队伍胜利)、欢乐本(互撕、互骗的嘴炮大战)等多种剧本 分类,近来还产生了一些或更加精细化、或交叉征用多种类型情节的剧本,以迎合不同玩家的趣味。
与此同时,高居“人气榜”前列的剧本 门店均带有“沉浸式”实景体验,不仅给玩家安排符合剧本情节氛围的环境房间,乃至精致的服装和道具、与NPC的互动,更有甚者还提供拍照和制作小视频的附加服务。
正是在近几年的中国,剧本 才真正成为一项具备成熟模式的文化产品。它吸收了类型小说、沉浸式戏剧、实景密室等其他文艺形式或娱乐商品的某些要素,对桌游加以戏剧化改造,发展为一种综合性的大型社交娱乐形式。
快感机制:肉身沉浸与即时交互
尽管看起来品类繁多,剧本 的核心机制均是一种扮演式社交——给玩家提供一个身份和一段故事,让他们在这个虚拟的角色面具下完成一次社交互动。真正被消费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纳入了玩家自身行动的整体游戏体验。
在沉浸感和交互感的核心体验方面,剧本 全面碾压了它所借鉴的其他文艺形式。以 初产生的剧本类型——推理本为例,显然,侦探小说是它的重要来源。但是,在阅读侦探小说时,由于线性叙事的局限性,读者往往只能代入 三人称限知视角的“侦探位”,跟随侦探的推理来一步步接近真相、破解作案手法并找出真凶,逐步积攒的快感将在 终的解谜时刻获得释放与满足。推理本仍然保留了侦探小说“罪案-侦查-解谜-破案”的基本模式,特别是这类小说读者 喜闻乐见的“密室 人事件”,经常直接沿袭经典小说文本的手法。然而,剧本 的扮演机制,使玩家可以体验故事中任何一个角色——包括凶手——的视角。比如当有人翻开《漓川怪谈簿》的剧本时,在 一幕就被告知“你是本剧本所有案件的凶手”,但仍需要与其他角色沟通来推测自己的作案手法并尽力隐瞒,解谜的快感并未遭到完全破坏,或者说被部分转移到了其他方面。按照角色分割的剧本使完整的叙事碎片化了,每一个人只掌握碎片一角,欲知真相就必须从他人口中探知线索,同时考虑要透露多少、以及如何透露自己身上的线索。被动的阅读在此转化为主动的言说,而每一次言说都是察言观色、综览信息之后的判断和博弈。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