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已经建成的管廊,内部宽敞
泉州拟在三处建设管廊
海都闽南网讯 去年,泉州市区多条道路开挖施工,坪山路和刺桐路一度同时施工,导致市区道路交通大堵塞。而一些路段,更是因为各种原因,一年被反复多次开挖,马路变成“拉链路”,市民怨言颇多。
如何治理反复挖和满城挖,被代表委员们热议。
针对“拉链路”问题,泉州市政协委员黄奕辉开出药方:兴建综合管廊,将多条管线统一埋在地下。
据悉,泉州相关部门已在规划方案,并初选台商投资区金融商务中心、城东华大开发区和高铁站前商务区试点。
【治理反复挖】
委员建议建地下综合管廊
对土木工程深有研究的政协委员黄奕辉,提交了一份精细化建设管理提案。 受关注的是建议构建地下综合管廊。
“城市道路隔三岔五被‘开膛破肚’,好好的马路跟拉链一样。”黄奕辉说,去年市区多条道路同时施工,还出现道路重复开挖现象,市民对施工方式提出质疑。
他说,经过调研,泉州地下管网众多,类别复杂,城市地下管线、布置纵横交错,建设及管理模式滞后。如因地下管线现状、资料缺漏和偏差,在施工中损坏地下管线,导致停水、停电、停气和通讯中断等屡有发生。仅去年1至10月,光水管就被挖破约130次。
而泉州地下管线单位20多家,由于管线埋设时间长,有的连业主单位都搞不清楚走向,管线维护,必然反复挖路。
他说,城市改造必然会挖,但并不是一定要反复挖。在2007年,厦门市在厦禾路、莲前大道进行路面改造同时,就是在道路两侧铺设共同管廊——除燃气外,管廊纳入了供水、电力、通信和雨污水等各种管线,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后,厦门全市范围推广,并颁布了全国首部《城市综合管廊管理办法》。
黄奕辉建议,泉州也可尝试建设城市综合管廊,来解决“拉链路”的问题。
部门回应在城东等3处试水
事实上,泉州的相关部门也看到这一问题,正在着手解决。
一周前,一场题为“泉州市综合管廊布局规划方案评审会”颇受市民关注,评审会由规划部门牵头,市政和住建等二三十个相关部门参会,讨论焦点是将在中心城区选3个点建设综合管廊。
这3个点分别在台商投资区金融商务中心、城东华大开发区和高铁站前商务区。市规划局市政科负责人介绍,3个规划点推荐作为近中期实施建议项目(时段为2012年至2020年),目前规划方案还需进一步完善。
根据方案,综合管廊分为4种,干线、干支线、支线和缆线管廊。这3个点是支线综合管廊,总长约6公里。其中,台商投资区商务中心计划长度约3公里。高铁站前广场正在进行地下空间开发设计,考虑同步建设综合管廊系统,计划长度约1公里。而城东华大片区将在开发时同步推进综合管廊建设,计划长度约2公里。
规划方案还建议,规划实施前建议抓紧出台相关规定推动综合管廊建设,建成后也需要负责专门公司维护其运行。
□相关链接
建管廊有哪些好处?
管廊,就是管线的走廊,也叫共同沟, 主要功能是经统一规划布局,将雨污水、电力、自来水和通讯等管线收纳在一条大型管道里。
综合管廊建好后,城市路边密布的道道“蛛网”将消失,也节约了宝贵的地面空间。
对管线业主单位来说,方便维修,降低管线维护成本,管线寿命也会长一点。且维修时不用挖路,只需要通过通道口进入地下管廊,不影响路面交通通行,也不会扰民。此外,泉州是地震设防区域,一旦地震,还可以进入综合管廊避灾。
不过,建综合管廊也有“缺点”: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根据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经验,一般建设地下管廊的成本大概在每米5万至15万元。
先进经验已近200年
据介绍,1833年,为解决地下管线敷设问题,法国巴黎开始兴建地下管线共同沟,如今巴黎已建成总长约100公里、系统完善的共同沟网络,有的不但能走人,还能将大型工程车开进去。
日本是目前综合管廊建设非常先进的国家。如今共同沟总长已有300多公里。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由于各种管线设施都早早被设置在共同沟内,很少出现由于电线杆折断等造成对人体的二次灾害。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