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点点地将淤泥挖起
一袋袋的淤泥全靠人力运到地面
管道内气味难闻,工人通常要点根烟才下去
做清淤工,每天都要与脏东西打交道
午饭就是几个包子馒头,聊起回家过年,大家都嫩期待
海都闽南网讯 上午9点,冬天的阳光暖暖的。
在泉州市区浦西一角,36岁的老朱,顺着一把竹梯一步步从下水道里爬上来,不顾满手的污泥和一身污水,径直朝着阳光走去。
他和工友们,已经在井下工作一个多小时了。井里的水涨了起来,他们趁着抽水的空隙,可以晒一会太阳暖暖身了。
脱下皮叉衣和雨靴,老朱和工友们席地坐在墙角跟下,眯着眼休息,也不说话。
“哎呀,转眼到年了,要早一点回去才好哇。”跟着丈夫打杂工的陶女士,忙完了也坐下来晒太阳,打开了话匣子。
老朱家在江西,虽不远,也一年没回去了,家里的两个孩子叫老人带着,也不知道咋样了,有没长高点。他准备打个电话给在浙江打工的妻子,问问妻子什么时候回家。听到这,陶女士的丈夫转过身,对着她说,“今年你先回去,我忙一阵再说”。在老家,他们也有两个上小学的孩子等着……
正聊着,又要开工了。重新拿起还没晒干的衣服和雨靴穿上,一个个顺着竹梯又下井了。
下水道里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只能靠手电筒照明。虽说抽了水,但也淹到了膝盖,又脏又臭,让人一阵恶心。这条管道,共30来米长,直径一米四,而淤泥却占了一米,“必须清掉淤泥,否则管道就彻底堵死了,一下雨就到处积水,路都走不了”。
越往管子里头走,空气越来越少,感觉有点窒息,但他们早已习惯这种环境,跪着低下头,一铲一铲往编织袋里装淤泥,装好一袋,地面上的人就拿条带钩的绳,往上面拉,周而复始。
慢慢地,水又涨上来了,跪着身子,一不小心下巴就浸在水里了。“你们记者快上去,我们得加快进度工作了。”工人们说,等一下水会涨得更高,他们中午不吃饭了,要抓紧时间清淤。
到了下午一点多,等到井盖旁的淤泥堆成了一座小山,工人们才又停下来吃午饭。午饭很简单,包子馒头。
又有空坐下来,老朱随手捡起地上的一根粉笔头,写下“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每个字都顺畅有力。
“哇,行家呀。”有人打趣道。老朱说,自己读过高中,以前也是一名代课老师,当年家里生活困难,代课老师工资低,他才开始干这一行,一晃,都快20年了。
“没办法呀,呵呵,要养家。”他憨憨地笑笑,虽说现在工资也不高,但他很珍惜这份工作,赚了前养老人和孩子。如今,他期待着,过年回家教8岁的孩子写写字,找回那逝去的时光。(本网记者 黄启鹏 吕波/ 图 杨梅香/文 )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