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移动时代,互联网似乎朝着与原来相反的方向驶去:信息和服务分散在各个相互封闭的APP中。
网易云音乐和腾讯音乐集成了大量的音乐资源,足以满足消费者听音乐的需求。但用户只能在其APP里面付费获得音乐服务;
在今日头条的APP中,汇总了中国大量内容工作者们创作的图文文章。用户可以在这其中搜索所需的内容。但即便是这样一个“浩如烟海”的内容池,每天被分发出来的也就是20-30万条,这与全网动辄亿级、百亿级的内容相比完全不同;
在斗鱼、陌陌、抖音、快手等各家直播平台上,一个个活生生、具备人格属性的人,在提供各类内容,但用户必须去各个平台上碎片化地找寻。
整体上看,仍是低效率的市场。
一座座互不联通的信息孤岛,让互联网成为了“互不联网”。也许大多数用户已经习惯现状,但在不便捷的碎片化搜索动作中,还是会有人惊觉:这不该是互联网的本质啊。
有限的孤岛空间内,创造不了无限的价值。互联网企业的业务、价值,就这样被束缚住了。
如同PC互联网时代一样,以百度为首的搜索引擎需要再次担负起“连接”的使命,连接起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口口垂类深井,让互联网的入口再次集中,以实现效用的 大化。
在这样的格局下,让一场争夺入口的搜索战争再次燃起,这个战场无限庞大。
入口战争:大平台回归
“企查查”和“天眼查”之类的APP,是帮助人们了解企业公开信息的搜索工具。
如今这些APP是很多生意人、财经记者的必备工具,需要其支付一定的金额作为会员费用。用户也默认了这种搜索的价值:防骗,过滤风险。
PC时代的百度,不会把自己的业务(或者称之为服务能力)具体到这个程度,也因此让天眼查们得以出现,占据垂类市场。
但当百度发现这个垂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之后,情况就会产生变化:百度在这个领域配置了服务能力,提供免费版的搜索工具。随后,此类相关搜索动作在百度上快速增加。
在这场小规模的“入口战争”中,天眼查们一度胜利,但 终又将面对百度的反攻。谁会胜,谁会败,再次有了悬念。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
在PC时代,搜索引擎曾经是互联网的唯一入口。在互联互通的网络世界中,人们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平台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信息。
移动时代这种局面发生了变化:每个细分领域的APP,在掌握了一定的信息资源之后,都在构建自己的生态圈。这实际上是一种“垂直细分”思维,那些有产业积累,能够洞察产业发展趋势、提供关键内容的APP,成为了行业与用户之间产生联系的渠道通路。
但是,移动时代搜索看似无处不在,但对于用户来说实际效率更低,互联网整体的互联互通不复存在。这并不符合互联网的本质,相互之间“互不联通”的移动APP,对用户获取信息造成了阻碍。于是,市场开始了自我修复。一些使用频率更高的APP,不断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产品。
用户和流量回归到少数几个具备聚合能力的超级APP中, “大平台”时代正在归来。百度APP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搜索革命:从信息到服务
但相比PC时代,取胜的关键发生了变化。
PC时代,百度作为搜索引擎连接人与信息,谁能提供足够多且有效的信息,谁就能掌控 大入口,成为巨头。
但移动时代,搜索的终点不再是“信息”,而是服务,于是百度自身也开始了自我进化之路。
在百度上,主动搜索“筋膜枪”,在得到相关信息后会直接购买,甚至直接在购买APP中搜索信息(看“卖家秀”和各种用户反馈,看功能的视频介绍);搜索餐饮等消费信息,可以被指引到消费场景,然后直接点单、付费。
用户希望能够更便捷、高效地进行有效信息的观看,从提供信息,到提供具体、精专的服务,这是百度搜索的服务化。当然也是新一代搜索引擎发展的必然方向。从原来的搜索分发,到提供服务,提供人格化的内容和交互体验。
以搜索巨头百度为例,此前专注于“连接人与信息”的百度,正在不断向“连接人与服务”进化,内部称之为“百度移动生态”,其核心就是提升搜索引擎的内容吸引力,并补齐服务能力。
这与上一个时代——提供网址让搜索者自己去点击;提供新闻信息让搜索者自己去判断真假;提供商家信息让搜索者自己去鉴别——截然不同。
2018年7月,百度推出智能小程序,相比其他大平台的小程序,百度更加开源,商户的小程序可以畅通无阻地跑在整个互联网生态中。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