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转眼,距离视频号内测上线,已经过了一年光景。
从孕育之初到现在,被微信定位为“一个人人可以记录和创作的平台,也是一个了解他人、了解世界的窗口”的视频号就承载了无数的目光与期待。有人怀抱着雄心壮志入场,渴望在此大展宏图,有人则带着野心在岸边观望,伺机而动。就在这种灼热的注视之下,作为微信战略级产品的视频号在前进的路途上步调迈得格外“急促”:
一方面,入口不断增加,公域流量上,除位于朋友圈下方的一级入口外,推荐、搜一搜、#话题标签、看一看、公众号、附近的直播和人等都设置了视频号入口;私域端,关注、朋友、发现页、名片页、朋友圈、微信群、微信聊天对话框等均可一键进入。
另一方面,功能上大刀阔度地陆续更迭。从放宽视频时长、增强社交互动功能到上线直播功能、类DOU+投放产品“视频号推广”、支持关联小商店等等,视频号在提升产品体验的同时也在逐步搭建备受瞩目的商业闭环,以此全力支撑创作者依靠内容实现吸粉、变现。
一年时间内,视频号不仅完成了产品的基础建设、形成了一定的内容生态体系,也孕育出了独具微信特色的多元商业化形态。
在这种略显“激进”的前进节奏下,有着得天独厚社交优势的视频号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绩。据《2020年视灯视频号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视频号DAU破2.8亿,视频号总数3000万+,平均用户日均使用时长19分钟。
从这个数字上来看,短短一年时间内,视频号成长的速度可以说是惊人的。但在快速成长之下,一些困境也随之显露。比如有业内人士认为视频号不具备内容生态上的独特性,难以打造自己的原生大V;有创作者认为视频号的创作体验仍然很差,有时原创视频的热度甚至比不上攫取流量的搬运内容等等。
总体来看,刚满一周岁的视频号在发展潜力依然有着难以估量的潜能,商业形态的不断完善也让部分创作者找到了新的掘金入口 。那么,在这一年的成长期里,到底有谁在视频号上找到了机会?
是谁活跃了视频号的创作生态?
在万众瞩目中成长起来的视频号,从一开始便引得各路创作者闻风而动。去年6月,视频号停止内测,全面开放用户注册,整体发展速度骤然加快。在经历了一整年的成长期后,视频号的内容生态也日益丰富,而总体来看,目前迎着风口向前的视频号创作主力军主要来自于三大阵营:(暂时不讨论政府等官方平台及明星入驻)
01
内部玩家:微信公众号
根据新榜此前统计,公众号500强中有261个账号已经开通了视频号,占比高达52%。而此前就有“干货大V”@秋叶大叔”以一条10W+观看的视频号为公众号文章带来了400+付费读者,收入3000+;互联网学者刘兴亮依靠视频号推送为公众号导流了4000+粉丝,付费文章收入过万。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占比势必会持续增加,公众号俨然已经成为视频号内容生态中的重要玩家。
去年10月左右,微信在公众号编辑器右上角添加了“视频号”标签,运营者直接在后台就可以插入相关视频号内容进行发布。添加完成后,用户点击相应视频号卡片,可直接跳转到视频号页面,点击头像即可进入创作者主页,一篇公众号文章可插入的视频号动态上限为10条。
在此之前,运营者需要点击视频号下方的公众号链接,方才可以将流量成功导入公众号。而上线该功能后,微信正式将视频号、公众号双向打通,公号大V能够借此快速完成入局视频号后的冷启动,二者能在内容形式、浏览体验、变现途径上形成优势互补,既能互相引流,带来新粉裂变,还能提升公众号价值,并从多个层面获取新的成长路径,这些无疑都为公众号大V入场做视频号提供了极大便利。
而另一层面,公众号入场做视频号在丰富了自身内容形态的同时,也为视频号的整体内容生态注入了原生创作力量,优质内容的产出能够提升用户在视频号内的停留,进而与图文内容一起帮助微信逐渐夺回被抖、快所分食的用户时长。
02
外部玩家:来自抖、快等平台的原生创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