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编自滕肖澜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心居》为观众展开了具有时代温度和人间烟火的上海生活画卷 图为《心居》书影和剧照
对话嘉宾 滕肖澜(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小说《心居》作者)王雪瑛(本报记者)
改编自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滕肖澜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心居》正在播出。该剧以“买房”为切入点,从四世同堂的上海人家,引出丰富的线索和众多的人物,衍生至社会多层面,为观众展开了具有时代温度和人间烟火的上海生活画卷。《心居》从市民的小日子,品出城市生活的大味道,从心心念念的买房,推动剧情发展,探索人性和世情变化:融入上海、婚姻维护、情感追求、职场发展、个人成长、吾心安居……引发着观众追剧时的思索。
通过作家和评论家的对话,让观众更了解作家从小说到剧本,创作家庭情感大剧《心居》的过程和观剧体验。作家对上海的深厚感情成为她的创作动力,讲述每个人都在艰难而又孜孜不倦地活着的故事中,反映出上海人的“坚韧”和“通达”。
在戏剧冲突和人物真实性中找到平衡点
王雪瑛:看到自己虚构的小说,变成具象可感的电视剧,看到自己笔下的顾家一家人活跃在屏幕上,内心是怎样的感受?“他们”是你心目中的“他们”吗?《心居》让观众看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折腾半辈子好不容易才回来的老上海人;为了留在这片土地而不断努力播洒汗水的新上海人。不同的“上海人”共同酿出了今天的“上海味道”。目前上海正处于全力抗疫进行时,《心居》的热播,让我感受到了上海有力的心跳,想起了你在创作谈中的话:“上海,作为我笔下常驻的城市,对她始终怀有无比深厚的感情。”观看《心居》中鲜活的上海生活大戏,你对上海,上海人,上海的日子有着很多感慨吗?
滕肖澜:《心居》是我写的 一部剧本。新奇也忐忑。看着屏幕上熙熙攘攘的上海早晨,我确实挺激动,心怦怦直跳。之前没有看过成片,我也处在普通观众的位置,但又不全是观众,毕竟内容我是知道的,这感觉很奇妙。
《心居》拍得很有生活质感,这是滕华涛导演所擅长的。开始便把一大家子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在观众面前。一些朋友给我发消息,“挺有上海味道”,这让我很开心。我对上海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刻画上海,刻画上海人,是我写这部作品的初衷。我希望《心居》,能让读者和观众看到上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上海人不会是完美的,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会闹矛盾。过日子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是在文艺作品里,会把这些矛盾冲突放大。但我希望,矛盾都不是故意为之,而是从人物各自的角度,自然 出来的。必须在戏剧冲突和人物真实性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大家觉得好看,又能感受到作品是可信的,人物是现实中可以想见的,说的是“人”话,做的是“人”事,这点很重要。人生不易,或许是看《心居》后,给人的直观印象。我更希望大家在感慨“人生不易”时,更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即使身处逆境,依然对人生抱有希望。一如我们此刻全民抗疫的城市,虽然很不容易,但终有春暖花开的时候。
王雪瑛:《心居》剧本创作与小说创作相比,有什么新鲜的创作体验?让你感到棘手的是什么, 有成就感的是什么?何时有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滕肖澜:《心居》小说完成于2019年7月。剧本创作是从2019年年底开始,写了一年半。 一次写剧本,确实有挑战。网上有人调侃,原著作者是“亲娘”,编剧是“后妈”。我既是“亲娘”又是“后妈”,有时候舍不得,有时候又不得不下狠手。因为小说和剧本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亲娘不怕别人背后骂,自己生的孩子怎么着都行,后妈则相对谨慎,瞻前顾后。小说可以娓娓道来,比较任性随意,而剧本则要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考虑得会更多。
我是一个愿意尝试新事物的人,写惯了小说,也想试试剧本的创作。剧本创作过程总体还比较顺利。导演、制片和策划等整个主创团队都非常专业,效率也很高,每次稿子交过去,很快就有反馈,给的都是很具体的意见,即便是需要修改,也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会帮我一起想细节和桥段,重新架构。给了我这个“新人”很多帮助。我很感激他们,尤其是滕华涛导演,他是能快速引导编剧进入状态、找到感觉的导演。万事开头难,剧本前五集的改动次数 多。前后差不多写了六七稿吧,到后面就慢慢顺畅了,改得也相对少了。
市民小日子如何用“心”过出大情怀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