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遭受到暴雨洪水灾害,让我们为受灾群众牵挂不已,也不禁让人产生了一些疑惑:“为什么号称‘20年一遇’的大洪水,似乎每年都会听说?”
看完本文你会发现,如果“20年一遇”的洪水不是每年都出现,那才是怪事呢。
其实说的都是某一事件的罕见程度。
很多时候,公众会对科学名词产生望文生义的误解,“N年一遇”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很容易将这个词理解为“N年才会出现一次”。我们可以类比一下汉语中的另外一个词“千载难逢”,这个词的意思是“一千年也难见到一次,形容事情的罕见程度”。很明显它使用到了夸张的手法,所形容的事件也并非是真的每1000年才会出现一次。也就是说,无论是“千载难逢”还是“N年一遇”,
以“100年一遇”为代表的“N年一遇”类词汇,是一组科学术语。简单地说,它们意味着对于某事件来说,在观察以往数据的基础上,该事件在一年里发生的概率。
对于任何一年来说,该地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的概率都是1%,而两次1000毫米降水的“平均”间隔是100年。因此,100年一遇的意思不是“100年才出一次”,而是“每一年出现的概率都是1%”。
例如对于某地域来说,我们观测了该地100年的夏季降水数据,发现只有1次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对该地来说,大于1000毫米的降水量就是“100年一遇”。也就是说,
因此,未来10年,该地至少出现一次100年一遇降水的概率是

更有意思的是,100年一遇降水在未来100年内一次都不出现的概率,其实也很大。
该图描绘了美国某条河流每年的洪水峰值,中部的黑线表示的是10年一遇的标准。虽然超过该线的洪水平均间隔10年才会来一次,但是我们可以看到,9次发生洪水的间隔中只有3次超过了10年。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10年一遇的洪水往往不到10年就会发生一次”。
但是大家要注意的是,还有一类使用 “N年一遇”的说法的现象,例如我们常说“哈雷彗星的出现是76年一遇的天文现象”,这是因为哈雷彗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是固定的76年,并不是概率事件。所以我们2020年看到哈雷彗星的概率并不是76分之一,而是零。大家一定要注意区分开这两种不同的“N年一遇”的用法。
有两个原因导致了我们现在会频繁地遇到“N年一遇”的自然灾害。
首先,通过上文我们知道,确定“N年一遇”的标准时,需要依赖以前的观测数据。虽然通过精确的观察和计算,工程人员可以确定一个合理的标准,但是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不知道这些数据是不是真的与未来的数据相符。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也越来越高,所以那些根据以前的数据制定出来的“N年一遇”的标准,可能就变得不准确了,这是我们现在频繁遇到N年一遇的灾害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们描述N年一遇时,是有地域概念的。我国幅员辽阔,有30多个一级行政区,各自的100年一遇的标准也是各不相同的。只要有其中一个发生了100年一遇的灾害,我们就会在媒体上读到信息,从而了解到“中国今年发生了100年一遇的灾害”。
根据概率计算可以知道,34个一级行政区中,每年至少有一个行政区遭遇100年一遇灾害的概率大约是
这个概率已经很高了。如果我们考虑50年一遇的话,那么结果是,
这就意味着,每年我国至少有一个行政区遭遇50年一遇灾害的概率是50%左右,这就已经很可观了。如果回到我们标题中所说的20年一遇,我们会发现这个概率是,
也就是说,每年我国发生至少一次20年一遇灾害的概率高于80%。这样看来,20年一遇的洪水,似乎每年都发生也很正常。
那么为什么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以前没有过这么多的20年一遇呢?这主要是因为现在我们的媒体和网络都很发达,无论什么地方发生灾害我们都可以 一时间得到消息,所以会造成一种“以前没有这么多灾害”的假象。另外,正如前文所说的,现在的地球正在经历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确实在逐渐增加。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印度超越英邦成为 五大经济体 gdp增快为何这么速?
4问蒙牛:为何重重检验却出失误?
韩国农心方便面时隔一年再涨价 亚洲方便面们为何纷纷提价
一月内两获云杉资本增持 大股东为何频繁“加仓”这家银行?
高温“催热”虚拟电厂 千亿市场待激活!国内首家虚拟电厂管理中心为何花落深圳?
覆盖九省区4.2亿人口,这个“自贸”朋友圈为何不一般
王祖蓝为何成为了tvb高层 他总资产几何亿立遗嘱本因掀晓
人类喝咖啡简史:为何那么多人对咖啡“上瘾”?
暖冬为何这么多雨雪天气呢?专家:雨雪多和暖冬并不矛盾
为何网商贷一还款即落额度 本因观这里
历来不借过前为何没有能借债 首要是资质没有脚
孙珍妮混血实的吗?为何喊太子妃
为何尔借呗启通了不额度 本因即在这里
为何诺言卡没有能分期还款 通俗如下几个本因
孕妈为何喜怒无常?或是“生殖应激”惹的祸
为何个别所患上税也许退税 哪些人也许退?
华西村以及猎德村哪一个村有前 华西村为何跌下神坛短300亿
番邦疫情那末风险为何觉得他们美像没甚么事 本来皆是假象
华夏理财产品近半年涨幅达5.69%为何依旧不达业绩基准?理财公司“非标”“债基”如何两手抓? 丨机警理财日报(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