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逐梦深蓝的路上,中国人又“潜”进了一大步。
11月19日10时09分,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国重器”——“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这是继11月10日、13日、16日三次万米级海试后,“奋斗者”号再探万米洋底。
马里亚纳海沟是全球 深的海沟,像一座在海底倒立的山峰,海沟 深处“挑战者深渊”测得 大深度为11034米,相当于珠穆朗玛峰顶叠加一座西岳华山的海拔高度,是已知海洋 深处。11月10日,“奋斗者”号坐底“挑战者深渊”,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也是世界上首次同时将3人带到海洋 深处。
坐底深度10909米,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短短10天内,“奋斗者”号四探洋底。
11月10日,北京时间清晨4时20分左右,在早两个时区的马里亚纳海沟,太阳已从太平洋上升起,“奋斗者”号载着3名潜航员,从“探索一号”母船机库缓缓推出,被稳稳地起吊布放入水,蛙人解缆后注水下潜。舱内,显控面板上的深度数字逐渐增大,舷窗外的颜色从碧蓝到深蓝到变暗,直至一片漆黑。
8时12分,“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到10909米,成为中国历史上 一艘下潜到“挑战者深渊”的载人潜水器。
之后,在11月13日海试任务中,“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和“沧海”号深海着陆器联合作业,实现万米水下全球首次高清视频信号直播和传输;11月16日,“奋斗者”号仅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就找回了此前布放在海底的3个取样器,作业难度堪比“大海捞针”。这项操作对深海科考特别是未来实现深海科研的原位培养、长期监测等意义重大。
11月19日“奋斗者”号下潜,是此轮万米海试的“交卷”一关。它承担着复核洋底科考作业功能的任务,坐底后开启巡航和作业模式,进行潜水器功能性能检测,测试机械手,并在找到“沧海”号后与其联合作业。
据介绍,“奋斗者”号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七〇二研究所(以下简称七〇二所)牵头总体设计和集成建造,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作为业主单位牵头开展海试。
深海万米之处是科研“无人区”,载人潜水器是进入“无人区”的科考利器
从外观上看,“奋斗者”号像一条大头鱼,“肚子”涂成了绿色,这是因为绿光在海水中衰减较小,便于在深海捕捉到它的身影。而头顶呈醒目的橘色,也是便于上浮到水面时能被母船快速发现。
深海万米之处可谓是科研“无人区”,载人潜水器则是进入“无人区”的科考利器。“大头鱼”不仅涂装靓丽、灵动自如,而且“肚”里有货。“奋斗者”号可以同时搭载3名潜航员和科学家下潜,作业能力覆盖全球海洋百分之百海域。
据七〇二所副所长,“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万米海试总指挥叶聪介绍,这次万米海试,“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运行团队逐渐压缩,将把更多的位置留给科学家。
“深海非常震撼,我观测到这里有海参!”在一段来自万米海底的通话中,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贺丽生 了她的探险发现。
与前三次只有潜航员下潜不同,11月19日,除了两名潜航员外,贺丽生以科学家的身份参与下潜。据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陈鹰介绍,科学家通常坐在潜水器右舷,舱内配有丰富的作业工具,供其在海底进行观测、采样、培养等科考任务。
“我们此次科考任务包括以生物为重点,观察万米深渊海底生物的种类等,也会择机采一些生物样本。我们还带了一些自主工作的采样装置,像序列采水器、原位化学实验装置。”贺丽生说。
“双船双潜”是“奋斗者”号海试关键词,双母船为海试任务保驾护航
“双船双潜”,是“奋斗者”号海试任务的关键词。
“双船”,是为“奋斗者”号深潜护航的双母船——“探索一号”(支持船)和“探索二号”(保障船);“双潜”指的是双潜水器:一个是主角,即“奋斗者”号,另一个则是主角的“御用摄影师”——“沧海”号。
顾名思义,母船像一位母亲,深海潜水器要想在万米级深度自由探索,离不开母船的全力保障。
“探索一号”科考船长94.45米、型宽17.9米,是一艘战功赫赫的海洋科考“老大哥”。它也是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的科考母船,还曾搭载无人潜水器“海斗一号”等深海科考利器进行万米级无人科考活动。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