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居》以一场“借前”买房的“心战”开场:童瑶扮演的大姑姐是事业有成、美丽成功的上海本地女人,海清扮演的弟媳是精明勤快、拼命想融入大城市的“外来者”。表面家长里短,实则刀光剑影,观众的心跟着如履薄冰。这个“名场面”毫无意外引发了围观热潮,随之轮番登场的顾家亲友团也没有让人失望,暴发户、公务员、退休教师、返城知青、弄堂里的小市民、出入外滩的投行高管……带有浓郁上海特色的各个圈层逐渐铺展开来,在充满烟火气的日常中生活着、碰撞着。
总制片人马好、导演滕华涛近日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坦承,这次创作的确把很大力气花在了刻画当代都市各个不同阶层。“跟我十多年前拍《王贵与安娜》《裸婚时代》等不同,现在阶层的清晰度更明确了一些。”滕华涛说。
《人世间》全景式纵深感
《心居》侧重横截面
腾讯影业和阅文影视的“时代旋律三部曲”中,除了电影《1921》,刚刚播毕的《人世间》和《心居》几乎是同期开发。《心居》原著作者、编剧滕肖澜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但毕竟小说是围绕当代上海一个家庭来讲家长里短,何以将其放在跟《人世间》同等战略的项目高度?总制片人马好介绍:“我们觉得《人世间》这部小说纵深感比较强,讲述50年中国百姓生活史,无论是地理位置从东北到贵州,还是从工人阶级到知识分子、政府官员,选题上是一个非常社会化、全景式的作品。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程武四年前就规划布局现实题材,关注当下的故事,所以我们在《人世间》的时候觉得它是一个全景式反映社会的变迁。而《心居》我们觉得它更多是一个上海大都市的沪上市井风景画,前者是全景式纵深感比较强的,后者则侧重反映社会横截面。上海这个大都市有多种多样的生活,能够聚集中国社会当下人的缩影。”
如果说两部作品有什么相似点,那就是都改编自生活感非常强的纯文学小说,自始至终以一种平心静气的口吻来叙述。马好说,《人世间》始终讲的是百姓的生活,周秉昆终其一生都没有成功过,讲的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在社会浪潮里起起伏伏;《心居》也是这样的故事,顾清俞和顾家是上海的常住者,他们代表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上海怎么生活的,在社会起起伏伏的浪潮中怎么发展的。冯晓琴和冯茜茜是外来者,她们也在上海拼搏,努力生活着。“这个故事讲述在上海这个需要人们更加努力的城市,不同阶层的人是怎么孜孜以求生活着, 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后寻找到了心之所居的住所。”
纯文学的影视化改编之道
找到电视剧的打开方式
一直处于旺盛产能状态的国产家庭生活剧,近年受新的短视频传播方式影响,越来越透露出一股塑料味:人物都是在策划室里按照“大数据”推演出来的,台词要自带热搜体质,情节就是预设话题的“命题作文”……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剧演员阵容看似强大、制作也出自精良团队,但观众只能感受到麻木的争吵、撕扯,很难代入、很少感动。
《心居》的不同在于,它也充满了戏剧冲突甚至丈夫突发死亡这样的剧烈震荡,它也展示了很多针锋相对的矛盾,引发了不同视角的争议,但是它始终没有丢失对人物情感深处的细腻洞察,时时刻刻流露出真实的人间烟火气。
滕华涛已经逾十年没有涉足他擅长的都市生活剧领域了。他坦言很多年没有发现可以代表现实都市、记录生活的小说,“现实题材作品,这些年看了很多,但都没有更符合我这种创作方向的,《心居》还是在这方面非常有特点的,我还是在做一样的事情。”
《心居》跟滕华涛之前的作品稍有不同在于,这一次侧重刻画当代都市各个不同阶层,“其实阶层有差异化,也有共同点,有一些矛盾的地方,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小说当中以上海为中国都市的一个代表,都市之中各个典型人物更全景式地把它给展现出来。突出的就是顾清俞代表的都市白领高知阶层的女性和冯晓琴代表的社会中间阶层的普通家庭。”但是,滕华涛说他无意通过一部作品去传达对待房子和家庭关系的态度,“我一贯不太做这个事,更多的是客观记录和客观呈现。我也要求主创,包括演员,不要带有自己的观点去演绎人物和表达。我们没有资格去评判什么,只有尽可能客观地呈现给观众。你要觉得是真的,我就觉得挺好的,你要觉得挺虚假,可能我呈现的有问题,就是这个区别。”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