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父亲一生只做了一份工作,我的一生将做六份工作,而我的孩子们将同时做六份工作。」
2015年,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美国共享汽车企业Zipcar创始人Robin Chase这样描述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就业形态变化。现在,她的这句话,也成为了「零工经济」的时代注脚。
我们正在迎来零工经济的新时代。如今,越来越多的「斜杠青年」们,选择在主业之余,经营自己的一份副业:跑网约车、送外卖,这也成为了许多人的临时就业选择。自由职业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尝试,而是众多劳动者的共同选择。
国信证券2020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灵活用工基数庞大,「零工」群体估算有2.4亿人之多。某招聘平台发布的《职场人兼职情况调查报告》称,40%的受访者从事了两份及两份以上工作。麦肯锡2016年发布的研究显示,在美国,有5400万-6800万人通过零工经济获得一定收入。
而对于企业而言,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员工离职率提升的挑战之下,企业的招聘成本连年上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复合用工的新模式。国外研究机构Ceridian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未来5年内,56%的员工团队将采取混合工作的模式,零工模式将大幅取代全职员工。
对于劳动者,零工经济带来了更多收入、就业选择与自由度,让他们在提升收入的同时,获得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而对于企业而言,零工经济的崛起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企业的人力成本得到了降低,但也需要面对复合用工带来的合规风险与管理挑战。
具体而言,企业HR部门现有的eHR系统,大多基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为全职员工管理开发,往往无法兼顾非全职员工。后者的招聘、绩效、薪酬与劳动关系管理模式与前者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必须彻底革新管理模式。而专注于复合用工的SaaS服务等产品,可以让企业在复合用工时代更加游刃有余。
无论如何,零工经济的崛起已成必然。但面向零工经济的企业服务市场却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支付机构万事达发布的《全球零工经济——5000亿美元机会的新市场》指出,2018年,全球数字零工经济市场的整体规模达到了2040亿美元,而到2023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4550亿美元。对于企服玩家而言,这片未来可期的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新机会。
1.复合用工模式崛起,企业管理痛点难解
美国未来学家Daniel Pink在《自由工作者的国度》中指出:「工作对于我们来说越来越像是和公司之间的一系列交易,而非持久的关系。」因此,在研究企业复合用工模式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厘清灵活用工领域各个细分市场的「交易模式」。
以网约车、外卖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是当下 大的灵活用工市场。有相当一部分的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们,都以非全职的形式为平台服务。
例如,国家信息中心 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滴滴平台上90%的司机为兼职司机,其中78.9%的兼职司机每天工作时间低于5小时;在美团平台上,超过50%的骑手每天工作时间低于4个小时;而在Airbnb上,90%的中国房东以兼职模式提供民宿服务。
此外,随着社交电商、社区电商模式的兴起,社区团购团长、兼职销售等职业业态也开始出现。而在知识技能型服务市场,设计师、摄影师、企业顾问等职业,也常常以自由职业者的形态在市场上活跃。他们以及他们隶属的企业,对于复合用工的业务形态需求,几乎完全不同。
对于网约车、外卖等平台型经济,平台与劳动者之间大多以派单、抢单模式进行工作派发,调度系统复杂,但工作模式相对固定;对于兼职销售类工作,企业往往会直接管理劳动者,并按佣金模式为劳动者结算收入,对劳动者的培训、激励也更加深入;对于技能型服务行业,劳动者大多以项目制形式提供服务,「平台撮合赚取佣金」与「需求方直接管理劳动者」的形式都很普遍。
而在政策方面,推动零工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成为了国家的政策方向。日前,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零工经济下企业与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国家明确定义,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企业应当与员工订立劳动合同;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应与劳动者订立经营承揽协议,明确权利和义务。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