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出浓情悲喜剧。剧情的主题,不是错乱复杂的爱情,不是青春洋溢的校园,而是一场艰难的亲情拉锯。故事的主角是四名初中少女,谈不上家庭有多娇生惯养,也并非本性就是特立独行,“楔子”可能真如她们其中一人所说的,大伙儿只是想相约一起出游,过个中秋,率性一把。
需要为这四位小主角“配戏”的,却是四个家庭、十余名家长、亲属,以及无数热心参与寻找的公安干警、微博网友。这些“龙套”,尤其对家长们来说,“跑”得很不容易:线索的一次次落空,思念的一夜夜煎熬,整天的走街串巷,连日的揪心寻访……乃至到了片尾,经历一场大悲大喜的情绪迸发——“能让人哭出眼泪,笑出眼泪”。
剧中,身为父母的涓涓苦心和身为子女的懵懂叛逆,都有适时体现、娓娓道来。这出家庭剧,尽管是欢喜收场,但命运这个“编剧”,没有刻意走“幸运”的路数,而是设置了不少“一波三折”:当父母们找上观音山,见女孩们消失得无影无踪时,他们已心急火燎的内心世界,如这刚入秋的泉州一样,透着渐冷;当家长们终于念着显示孩子回家的那条“泉州公安的微博”,哭了,笑了,或死抓着手机愣了,甚至刚刚入睡的老人突然从床上几乎是兴奋地跃身而起时,试问,“观众”还怎么能笑得出来?
所以我说,这是一出浓情悲喜剧。“编剧”没有将青春期的萌动与叛逆,安置在一些特殊特例的孩子身上,而是挑了四个更为大众人家的百姓女儿,可谓用意良苦。它在试图传达这样一种想法:青春期的叛逆,其实不分地域、不分身份、不分家庭、不分程度;就如这四个女孩的“叛逆”,动机单纯,目的简单,她们只是要出个门,只是想自己设计自己的人生。至于贯穿剧情 二条主线的家长“寻亲团”的内容,“编剧”则更重在表达,所有父母的爱子护子念子之心,更是简单到无所谓艰难和困苦、无所谓委屈和误解。
整部剧情下来,一帧一秒都不浪费,因为家长们不可能也不愿意将宝贵的寻亲时间再浪费在别人身上。每一段追踪,每一个人的坚持,都有着珍贵的意义,不需要声音和说明,就能为之感动。寻找,全是炽热的心,重逢,都是温暖的情。炽热与温暖的背后,留给我们的,则是对生活的思考。
我是一个80后,我很想见见这四位90后的女主角。我想提前告诉她们一些,也许她们也到我这个年纪自会幡然领悟到的亲情观念:是的,谁都叛逆过,这没错。我们叛逆,我们穿着破洞牛仔裤,听着hip—hop,尽力挣脱着父母的管教、家庭的平淡、学校的单调作息,我们高呼“我们要自由”,我们翻过栅栏,渴望冲向外面的世界,因为,我们青春。但是,有一天,可能也就是那么几年的时间,我们会看到,父母渐渐佝偻的脊背,再也不能把我们托在肩上;我们会看到,父母零星渐见的白发和被皱纹偷袭的面容,他们不再是结婚照上的俊男美女,不再光鲜动人,不再会有足够活力的身体,去追寻贪玩着的我们。——而那时候,我们已经在匆匆逝去的时光中,长大了。
很幸运,这四个女孩平安回家了。我不知道她们能不能看到,其实,我上面这篇啰唆的文字,写的,不是影评。
总有一天,她们会明白,青春的叛逆,还是要在亲情的炽热中静默,在温暖中落款。
延伸 老师建议:孩子回来,不妨先肯定她们
如何看待孩子离家出走?如何应对青春期叛逆?一线老师、专家为您解惑
在家长们眼里,四个孩子尽管性格迥异,却是多年的“死党”。郑琳瑶平时像个“小大人”,四个孩子中属她 活泼外向,好与外人打交道;郭星琰的性格像男孩,很讲“义气”,总说朋友们遇到麻烦,自己定要出手相助;林煜对友情看得很重,曾经在QQ空间内留下了“为了友情,可以放下亲情”的文字,这可能与她从小身边朋友不多有关;张妍是4人中性格 内向的,平时对人爱理不理,大家都说她“闷”。
警方透露,她们离家出走, 早是其中1人提出的,大家相约去南安游玩度中秋。中途得知家长来寻找,4人害怕被找到,就转道去了浙江温州。
在与家长们的交流中,记者发现,家长们平时忙,对孩子的了解多浮于表面,说起孩子平时表现如何,家长们只说出“乖”、“听话”、“不错”等几个形容词,谈起孩子们的日常爱好,家长们回忆许久,只能想到孩子们平时喜欢玩手机,互相“煲电话粥”,其他方面知之甚少。至于孩子离家前的思想状态,家长们的观察一致是并无异状。
如何认识这桩案例?昨日,本报请一线老师、心理专家等共同分析。
老师说 孩子回来以后该做什么?要学会肯定学生的优点
林志坚:厦门市 三中学高三年段段长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