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都闽南网讯 美国有块著名的“飞地”阿拉斯加,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泉州洛江也有块“飞地”,飞到离所属村委约50公里开外的莆田仙游地界里。不同的是,阿拉斯加是美国花前买来的,洛江的这块飞地,则是50多年前一批村民拓荒开垦出来的。
这块“飞地”归洛江罗溪镇钟山村所辖,为 14小组西乡组,现有90多人生活在这块22亩大的土地上。
飞地,是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需绕行“飞”过其他辖区的土地。
寻迹:三楼望下去,20亩“飞地”尽收眼底
驱车从罗溪镇钟山村出发,先要经过仙游县城,再往大济、度尾方向走,大概一个多小时车程,才是仙游度尾霞溪村。在村道的尽头,是三排整齐的房子,正是洛江罗溪的“飞地”,钟山村西乡小组。
这个小组,14户人家90人左右,平常却只有30多人住在村里,多为老人小孩,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了。钟山村村主任黄双水介绍,整个飞地约22亩,除了建设村路征用和盖房等,如今田地只有约11亩了。一条小溪和一条水泥村路,是“飞地”与仙游霞溪村的分界线。
三排整齐的房子几乎都是土楼,村民黄日新家是仅有两栋砖房中的一栋,三层半,站在楼顶,整块飞地都尽在眼底。
土楼间空地上的木架子上摆满了一排排的面线,在阳光照耀下,明晃晃一片。据介绍,面线是“飞地”村民谋生的主要手段。相传,是有人嫁到隔壁的大济镇,她的丈夫会做面线这门手艺,回来后教给村民。每到过年,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赶做面线,赶在春节期间,赚个几千元。
来历:为拓荒来落脚,一晃半世纪已过去
44岁的村民黄日新,是1968年来到“飞地”。他听父辈们说,当时洛江钟山村,人多地少,没吃的,6户共29名村民就跑来莆田这边,想砍点柴火卖前。一天中午,走到霞溪村时就地歇脚。
“南兄,你们要去哪?”得知是从南边的泉州而来,霞溪村两名村干部这样亲切称呼。得知要去一个很偏远的山头,大队长指着周围一大片林场说,“那地方离这还有至少40里路呢,这边地多,不如留下来开垦。”
从此,这批29名的移民,就在这块土地上落了根。“南兄”也成为当地莆田人对“飞地”村民的特有称呼。
事实上, 一批来这开垦的,是更早的1958年。
90岁的黄意铜和老伴,就是 一批来霞溪村的。黄意铜回忆, 一批过来的大概有40多人。当时的霞溪村地多又平,钟山村则比较偏僻,一直探索着往外开垦荒地。后来,村里跟霞溪这边谈好了,所以他和哥哥 一批报了名。1958年,他们一行人先来到霞溪村。
“当时很苦,交通很不便,走了一天山路才到。而且,我们也没地方住,借住在霞溪村的祠堂里。”黄意铜说,不过,有了地的他们有了希望。
1960年,他们这些人就入了霞溪的户籍,成了霞溪村民,也陆续盖起了房子,还有不少在这里落地生根,娶了仙游当地的姑娘。
只是,在当时霞溪村村民的眼里,黄意铜他们还是外地人。加上语言沟通不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村道两边的村民来往并不多。
后来,时间久了,接触才慢慢多了,发现两地的习俗其实差不多。如今,村里有什么喜事,也都是互相帮忙。地界的概念,已越来越淡薄。
尴尬: 二批难落户,人户分离生活麻烦不断
前后两批人,1958年黄意铜那批入了霞溪村的户口,但后来的 二批(从1964年算起)却不知因何缘故未能入籍,成了人住在莆田仙游,户口却在泉州洛江的奇异现状。
56岁的黄麦成一家五口人就是属于1964年那批的。他说,一开始借住在 一批移民的叔叔家。前后相隔不过6年,住的相距两百多米,但却是不同村的人。
严秋琴嫁到西乡小组已有20年的光景了。说起这里,严秋琴气不打一处来。由于是钟山户口,每次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证明的,都得回钟山去办。
今年,她家新翻建房子,手续就是回钟山去办,申请电表这样简单的事,也得回钟山才能办。而从霞溪到钟山没有直达的车,每次都得先坐到仙游县城,再去转车,一趟来回得50元左右,花上至少半天的时间。有时办事的人不在,还得再跑一趟。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