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黄启哲
“2021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昨天落下帷幕,12部作品先后在长江剧场和宛平剧院小剧场精彩亮相。今年,是这一展演品牌走过的 七个年头,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谷好好看来,七年发展可以用“翻天覆地”形容——
七年,“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已升级为“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也成为唯一一个小剧场戏曲国家平台,一个传统戏曲的“大码头”;
七年,这个平台共收到涵盖60个剧种的327部申报剧目, 终有近70部献演。今年更出现申报剧目数量的“井喷”态势,申报数量达近百部,较去年上涨了四成,其中原创作品73部、首演39部;
七年,从青年戏曲人的实验场,到梅花奖、白玉兰奖获奖者以及剧种领军人物的悉数亮相,平台更推送新人新作获得白玉兰奖主角奖并走上国际顶尖戏剧舞台;
七年,展演从在上海各大剧场“南征北战”,到驻场演艺大世界核心区的长江剧场,再到如今实现溢出效应,于长江、宛平“花开两朵”……
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评价: “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不仅仅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展示窗口,也成为中国戏曲人用我们的作品、用我们对传统的理解、用我们的创造精神,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的一个非常亮丽的窗口。”
深化戏曲“双创”实践,培育青年主创、培育青年市场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随后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召开,拉开了戏曲发展新时代新征程的序幕。是顺势而为,更是厚积薄发。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与本报联合举办“小剧场戏曲节”,并用七年时间,在上海“演艺大世界”打造了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金字招牌”。
“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千方百计!”谷好好的感慨,道出了七年间探索的不易。尽管受到小剧场话剧影响,十多年间,戏曲界不乏青年人对于小剧场戏曲的零星探索,然而对于“什么是小剧场戏曲”“小剧场戏曲创新何在”等命题,尚未形成业界共识。在这一情况下,不要说创办一个节,哪怕是带有自主自觉的小剧场意识创作一部新剧,都是超前。主办方 初发出召集令之时,不仅戏曲创作者无本可依、创新意识不足,缺少动力;习惯“大戏”思维的文艺院团,也鲜少愿意花精力制作小剧场戏曲。
即便如此,主办方始终坚信:小剧场是传统戏曲培育青年主创、培育青年市场 好的杠杆。为此,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没有降低入选标准,在全国范围遴选优质作品作为创作标杆;另一方面通过委约等机制自主培植优秀作品,不断深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于是有了首届展演中,梨园戏《御碑亭》、京剧《十两金》、昆剧《夫的人》等一批作品“横空出世”,不仅在业界产生巨大反响,更极大地激励了戏曲人——小剧场戏曲,可行!
通过七年坚守与实践,再不见“大戏改小”“折子搬家”这样的“创作偏航”,而是形成小剧场戏曲创作的三条正途:一是以当代思想解读戏曲传统文本,如黄梅戏《玉天仙》、梨园戏《御碑亭》;二是用戏曲重述莎士比亚、契诃夫、尤内斯库、鲁迅等中西方文学家经典著作,如京剧《小吏之死》、川剧《马克白夫人》、昆剧《伤逝》、淮剧《孔乙己》等;还有的,则是另起炉灶的全新原创,如京剧《碾玉观音》、昆剧《长安雪》。而不论主创在三条路径中走出了怎样的创新步伐,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唯有现代思考与现代视角,才是激活传统戏曲当代发展、让青年市场拥抱传统的不二法门。
开放、创新、包容,“大上海”成为“小剧场”的福地
“小剧场戏曲展演,只有上海能做,也只有上海做得好!”每年戏曲展演,在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戏曲院团和青年观众那里,总能听到这句话。何止是小剧场戏曲?不管是从安福路启航的小剧场话剧,还是眼下在亚洲大厦中爆发式发展的小剧场音乐剧,上海的小剧场人才济济、活力涌流,令无数小剧种、小团队、小作品在上海萌发、繁荣, 终赢得全国瞩目、走向世界舞台。更进一步,上海临难不避,善于实现“从0到1”的积累,汇聚点滴力量壮大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生力军。
“大上海”何以成为“小剧场”的福地?
因为只有上海的开放,才能为“小”敞开怀抱,让再小的星尘都能在“大上海”释放巨大能量。从 一届的梨园戏,到此后的高甲戏、花灯戏、汉剧,再到今年的蒲剧,每一届小剧场戏曲展演,都特别注意将稀有濒危、或是未在上海亮相过的小剧种纳入视野,借由平台将其介绍给懂戏、爱戏的上海观众。七年里,梨园戏几乎年年来沪,不仅在上海收获一批忠实拥趸,还获邀献演首届香港小剧场戏曲展演。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