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时达CMO毛臻伟)
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数字化转型的意义,而“新型基础建设”则被赋予了为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引擎的重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昨日召开的 二十二届高交会中国高新技术论坛“新时代、新技术、新经济”主题论坛,汇聚了中外院士、知名经济学家、科技领军企业高层等嘉宾,共同探讨“新基建”引领的发展新浪潮。
准时达CMO毛臻伟在论坛上发表了《洞察全球供应链核心变量 迎接创新发展机遇》的演讲。与会嘉宾还包括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侯云春,新开发银行(金砖银行)副行长莱斯利·马斯多普,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 三脑研究院院长陈世卿,以及来自平安集团、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埃森哲等企业机构的高管。
以下是准时达CMO毛臻伟的演讲实录:
各位嘉宾,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准时达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的毛臻伟,刚刚各位专家讲的非常宏观,从科技技术、金融等方面给我们描绘了非常美好的未来。准时达作为一家有能力服务 大型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公司,新基建这件事情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想通过今天短短的15分钟跟大家 一下我们的观点和看法。
纵观整个历史长河,我们发现有三个契机会驱动整个世界格局的改变。一是战争,比如一战、二战。二是蔓延全球的瘟疫。三是科学技术的革命创新,比如欧洲的两次工业革命。每当世界在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人类总是会主动或被动做出一些创新科技革新,从而改变世界工业历史的进程。
在今天这个时间点回顾来看,我们非常不幸,但又非常有幸的遇到两只“黑天鹅”的同时出现。所以,借用 总书记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一个重大论断——“中国处于近代以来 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认为在未来几年,各行各业的变革和创新会非常剧烈,如何在这样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中抓住机会,将会成为所有企业甚至地区和国家共同的话题。
回想前面六个月,从我们集团的角度来讲,我们看到全球经济蜕变逐渐变成一个现实。疫情的冲击不可避免带来全球经济治理共识的减弱。面对疫情的冲击,很多国家采取了各扫门前雪的态度,相互封锁边境,暂停航线,甚至对防护或者战略物资进行全球性争夺。国际合作和政策的协调变得非常奢侈,大家选择彼此封闭和指责,而不是携手共同应对挑战。
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运转和需求形成了多重打击。
一波冲击是中国的疫情先发生,它中断了中国向全球供应物料的路径。一些重要的产业在今年年初的时候面临断链的风险。 二波冲击是当中国疫情慢慢恢复的时候,全球的订单在萎缩,直接对我们的出口产业形成了二次冲击。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出口虽然在慢慢恢复,但是它的速度并没有非常快。 后一波冲击可能就来自于金融,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现在我们已经感觉慢慢在向实体经济传导,疫情蔓延既增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这件事情我相信大家都是有一些感觉和共识,特别是供应链是一件国际化的事情,一旦牵涉到国际政治的动荡,供应链是非常脆弱的。
但是在这样大的国际经济背景下,我们却认为中国可能会遇到百年以来一次拐点的历史机遇,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请大家看看以下四个方面。
在国内疫情得到控制之后,中国经济重启的速度非常惊人,这得益于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拥有 完备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在本国内部便可完成从研发、生产、设计、制造、销售等商业化流程,这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多见,少数的产业链要外迁可能会发生,但是供应链迁移的背后牵涉到耗时长、难度大、成本高,目前在全球来看并没有一个地区可以完全承接中国供应链的转移。
其次中国拥有 完备的产业供应链集群,过去十多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中心,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的强大韧性,已经使中国具备了进行经济内循环的核心供应链优势。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