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气温逐渐升高,不少人常常感到焦躁不安,做事缺乏兴趣,脾气也变得异常“火爆”,看谁都不顺眼,那么你很有可能患上焦虑症了!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科学显示,在炎热的夏季,普通人群中有一部分人容易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的异常,人容易情绪失控,频繁发生摩擦或争执的现象,这就是“心理中暑”。专家介绍,“心理中暑”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夏季心理综合征,与夏季高温、光照、湿度、噪声等因素都有关。一到夏季,睡眠时间有所减少,体内钙、镁等电解质随之降低,引发大脑神经紊乱,生理上的波动诱发心理问题,而心态失衡又进一步引起内分泌失调,加重情绪不稳定。
哪些人易患“心理中暑”?
1.室外工作的人群
室外工作的人群因为长时间在高温下曝晒,体内缺水严重,气候对人体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加,导致人的睡眠和饮食发生变化,大脑神经活动受到影响,常常表现为情绪焦虑烦躁,脾气急火气大。
2.30—40岁年龄段人群
其实“心理中暑”症在各个年龄段都存在,只不过在30-40岁期间尤其突出。这个年龄段的人既期望在事业上更进一步,又要兼顾家庭方面各种琐事,两方面的压力碰撞,致使心态出现短暂失衡,如果再加上“天气炎热”这一导火索,就很容易爆发。
3.平时就有轻微焦虑的人群
一些平时就有焦虑症的人群,在高温天容易有加重趋势。这一部分人平时焦虑的表现可能不是那么明显,但是经过气温的烘烤发酵变得十分“暴躁”!由于缺乏对情绪表现的管控能力,这群人常常表现得非常严重。
睡眠时间不足的人群
高温天气,人的食欲普遍下降,加上睡眠质量差和出汗,会影响体内电解质代谢,从而影响大脑神经活动,让人情绪和行为出现异常。
如何缓解“心理中暑”?
1.休息时间充足
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晚上睡觉前不做剧烈运动,心情平静,避免情绪大起大落,睡前可洗脚揉揉脚心涌泉穴。中午应午休半小时,使得精力充沛。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2.宜清淡饮食
避免刺激性饮品,少喝咖啡、酒、浓茶等;适当食用消暑食品,如绿豆汤、菊花茶、玫瑰花茶等,平时吃菜宜清淡,少吃肉,多吃苦瓜、黄瓜、丝瓜、番茄、西瓜等。
3.舒缓音乐有帮助
经常听听舒缓的音乐,或是静坐沉思,远离嘈杂环境,打造一个“心理空调机”,为自己的心灵吹风纳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时尚频道建议,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切忌暴跳如雷, 好是冷静下来,暂时回避,待心情好一点再处理棘手的事情。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家有老人的请注意,疫苗接种注意事项来了【新型冠状病毒科普知识】
新型冠状病毒科普知识 | 应对新冠变异毒株,大家要做好三件事!
周边踏青游 | 带娃看亚洲“五福小象”,掌握相关科普知识
“断骨增高”为何不可取?这些科普知识要记牢
■疫情防控科普知识 应对新冠变异毒株 大家要做好三件事
【新型冠状病毒科普知识】家有老人的请注意,疫苗接种注意事项来了
市气象局与农业农村局 联合开展线上科普知识讲座
燃放烟花爆竹能给空气消毒?这些科普知识要知道
五一出门旅游安全吗?这些疫情科普知识要知道
老年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有   高年龄限制吗?该怎么衡量获益和风险?权威解答来了【新型冠状病毒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3岁以下婴幼儿如何做好防护?这些要点家长们务必注意!
南阳市   一人民医院“健康科普知识”走进南阳市   十二小学
理性应对新冠病毒,这些科普知识一起来学习!
【慎重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物传人”的概率有多大?关键是做好手卫生!【新型冠状病毒科普知识】
科普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