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革命时期,我们的党曾经犯过三次“左”倾错误,这对学过党史的人都是常识。但是也可以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这三次“左”倾,为什么当一次“左”倾纠正以后,接下来又是一次“左”倾,而且一次比一次厉害,这是什么原因?
金冲及。
演讲者:金冲及
演讲主题:中国近代史的几个根本问题
演讲地点:国家图书馆
主办单位:中国社科院等
著名历史学家讲述中国近代史的几大根本问题
在新中国已经成立以后,再搬用以往那种革命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三次“左”倾错误,需要跟整个探索过程联系起来才能理解
从1840年到1949年,中间一共109年,讲一个约数,可以说是100年。这个100年对中华民族来讲,是决定我们民族生死存亡的100年;是我们中国从极度衰败、备受各种屈辱以至于濒临灭亡的边缘,到能够重新挺身站立起来并开始大踏步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大的转折。这样一个变化,可以说是几代中国人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结果,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换来的。对这一段历史,我准备讲三个问题,也就是中国近代历史里三个根本性的问题,分别是有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近代革命和改革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民族复兴
甲午战争之前,许多人还没认识到中国已经衰落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个非常突出、响亮的口号。远一点的汉唐盛世不说,就讲近一点的康雍乾时代,中国在很多方面仍站在世界的前列。尽管如此,也需要看到那时候我们已经暴露出一个很重要的弱点,就是中国社会内部缺少能够使得社会迅速发展的一种内在机制。所以到19世纪,中国就落后了,而到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就开始丧失完全独立的地位,走上了半殖民地的道路。
还需要说明,尽管中国社会已发生那样一个变化,但是当时的中国人并不是立刻就能够清醒地看到这一点。说起来很奇怪,鸦片战争签订了那样屈辱的《南京条约》,中国人怎么还没有能够很好地觉醒呢?我们可以看一下当时在中国可以说是 先进的知识分子之一、能够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的那些知识分子中很重要的人物——魏源的情况。他写了一部很有名的书,叫《海国图志》,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他在《海国图志》的序言里面,讲到这次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带来很大的耻辱,但他并不认为中国从此进入一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魏源讲,你看准噶尔当年曾经那么猖狂,但这个叛乱 后不是也被削平了吗?因此只要我们能够了解世界的情况,采取三个办法,其中 重要的一条叫“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把外国的坚船利炮这套办法学过来,我们就能够制住他。
在这以后,又发生了 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以后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对中国人来讲,更是一次奇耻大辱。但是很奇怪,那时候许多人并没有觉得中国已经处于危亡的边缘。相反,因为在英法联军之役结束以后,他们支持清朝政府平定了太平天国。地主阶级士大夫们认为,已经得到了足够的甚至超过他们预期的补偿。再加上那时曾国藩、李鸿章他们推行的洋务运动,搞了一些工业,训练了一些新军,这些在当时确实也起过一些积极作用,在人们心里造成一种虚幻的安全感,感觉到中国有办法了。所以那个时候,没有人说中国已经衰败,相反都说这是中兴。
再往后,又发生中法战争。中法战争中,中国又失败了,但很多人认为,这次战争中国人打得并不差,镇南关,就是现在中越边界的友谊关这一仗后,中国军队一直打到谅山,问题就是李鸿章卖国, 后签订了那么屈辱的条约,所以还没有清醒过来。甚至到1894年,也就是说甲午中日战争前夜,许多人还处于盲目自大中。郑观应曾写了一本书——《盛世危言》,这本书影响非常大。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候就读过这本《盛世危言》,并且是借了这本书来读的。那个时候郑观应主张改革,认为今天应该要说几句危言耸听的话让大家惊醒。但是他还不敢说现在中国已经到了一个衰世,还讲我是在盛世发几句危言。可见,一直到甲午战争前夜,一般人对中国面对的严重的民族危机认识还是很不足的。这也不足为怪,因为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农业经济总是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这样一个环境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根深蒂固,觉得世上的一切都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都不过是在那里循环不已。
我们近代历史的主旋律是拯救祖国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头条123 所有,欢迎 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